
反观李云迪,就显得比较沉默,除了一些正式的艺术演出,很少看到有关他的报道。市场永远是现实的。郎朗早早就成为劳力士、奥迪的形象代言人,在中国的电视屏幕里也天天以天才成功者的形象为奶粉做广告。而李云迪呢?真的想不起来他在钢琴之外的商业表现。
当然,艺术家的成就并不能单纯用商业价值来衡量,对于郎朗和李云迪来说,现在评论谁优谁劣还为时过早,他们将来的路还长着呢。

每个成功的人,都有着他自己的故事,而且还大都是十分励志的。郎朗从小就展现出音乐天赋,他能有如今的成就,也是天赋异禀。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郎朗学钢琴的故事吧。
刚刚3岁,爸爸带郎朗去学钢琴,每次学习一两个小时,却不觉得累,非常喜欢学。爸爸发现郎朗不仅有音乐天赋,还能吃苦。 在郎朗9岁的时候,爸爸让郎朗去北京中央音乐学院学琴,于是给单位领导写了一封辞职信,大意是:“我必须去北京培每天上午去上文化课,下午去学琴。为了更多地了解钢琴知识,爸爸每节课都要站在郎朗教室外“偷听”,等下课回家后,父子俩是一边吃饭一边还在讨论老师教的课。10岁那年,他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入了中央音乐学院附小。 郎朗每天要完成8个小时的训练,渐渐地,他可以熟练地弹奏难度很高的柴科夫斯基《第一钢琴协奏曲》,还能演奏拉赫玛尼诺夫的《第三钢琴协奏曲》。后来就连著名指挥家马泽尔都感到惊讶:“郎朗的钢琴基础在哪里打下的?”有人告诉他说:“郎朗是在中国学的。”